|
|
|
| |
|
《细讲弟子规》第31集课程复讲 |
|
魏代霞学长 |
|
|
1.如何对待别人提出的要求? “事非宜,勿轻诺;苟轻诺,进退错”。对于孩子提出的要求,不可轻率答应。合理的我们才可以答应,不合理的,就一定要坚持。要什么你给什么,助长了他的贪心,他的奢侈、奢靡之气,这样就危害甚大。所以要“轻诺”。 发现小孩有轻诺的现象,我们也要给予引导,给予教导。要考虑到自己的能力能不能做到,是不是符合比方说学校的规定,还是有没有符合法律的规定。 成人当中也决不能轻诺。当别人有求于你,你也要稳下心来先把他这件事听清楚。急事要缓办。 当对方要找你帮忙,甚至跟你一起去做这件事,你也要考虑:第一个他的能力够不够,第二个自己的能力够不够,要看看这一件事情各方的缘分成不成熟。假如不成熟,你就很轻率的答应,到时候你会做也不是,不做也不是;到时候就会很尴尬,也会产生一些误会。你本来是好心,到最后可能会很难收拾。我们有善心,还要用理智去判断才行。
2.怎么样才是会讲话? “凡道字,重且舒;勿疾急,勿模糊。”这要从小训练,说话是为了讲给别人听的,而不只是为了讲话。更要做到“尊长前,声要低;低不闻,却非宜。” 在日常生活中,还要做到“彼说长,此说短;不关己,莫闲管。”
3.如何在是非中保持中立? 避免有偏颇,所以要保持中立。 在团体当中,只要我们能够不搞是非,能够尽心尽力做本分,不去做情绪之争,往往都可以对团体有一个端正的作用。所以我们不要小看任何一个人我们自己的力量。 公司重要的事情,我们也要积极参与才行。而且当在参与当中,我们希望是要把一件事情办好,所以在这个当下,该说话的时候还是要说。你不能当场没讲,后来做失败了,才放马后炮,那就不是很恰当。
4.如何分辨善恶?标准是什么? 善有真有假。标准是看他的存心,是利益别人,还是自私自利。如打人、骂人,如果是为别人好,唤起他的惭愧心,就是真善。而如果只是为了自己,对别人再有礼貌、再谦卑,也是假善。 善有是有非。标准是不仅要看到眼前的利益,更要看到对后世的影响。如子贡赎人和子路救人的故事。 善有偏有正。既要看当时做事的存心,又要看后来的结果。如吕文懿公与醉汉的故事。 善有大有小。这也要看我们的心念。 善有半有满。是全部的心,还是一部分的心。如二文钱的故事。 5.爱敬存心应该怎么样去落实? 按照《弟子规》去做。
6.如何劝人为善? “正己”才能“化人”,所以大半都要用身劝,用立身行道去感化。在三国时候有一个名臣叫管宁,这管宁在他治理的地区他也管理得很好。当他在路上看到一些,比方说有牛到了人家的稻田里面给人家破坏、乱踩,被他看到了,他马上去把这一头牛牵过来,然后在树荫下等,等着这个牛的主人过来。那等牛的主人过来,一看到长官在这里,然后又看到自己的牛干了坏事,都会怎么样?相当惭愧。所以管宁有没有骂他一句?有没有?没有!但是相信这个主人会无地自容,这就是用德行感化。 那时候他的人民也因为常常去打水,因为只有那一口井就会发生争吵、发生争夺。结果管宁也没有去教训他们,自己去买了很多的桶子,然后很早就去打水,打好了都放在那里。结果这些人民本来要抢着去打水,一看长官都已经帮他们打好了,马上心生惭愧。所以这都是以身去劝告,唤醒他们的羞耻之心。所以劝别人也是高度的智慧。
|
|
|
感恩学长的分享! 注:以上修学报告由弟子规公益网读书会学长自行录入,弟子规公益网不作任何润色。
如何从其他学长的分享中受益? 《礼记·学记》曰“相观而善”,善学者是“见人善,即思齐,纵去远,以渐跻,见人恶,即内省,有则改,无加警”,这样才能受益。
|
|
|
|
|
|
|
|
|
|
|